杀菌剂是指对真菌或细菌有杀死或抑制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杀菌剂可以在植物体外或植物体内通过药剂的毒力作用杀死或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有的杀菌剂对真菌无毒性,但可干扰真菌致病过程或影响病原物——寄主间的相互关系,提高植物防御能力。 18世纪末至19世纪50年代,人们为了寻求铜、汞制剂的代用品,加强了对有机杀菌剂的研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1934年蒂斯德尔(W.H.Tisdale)等报道的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的杀菌作用。这一发现,开辟了有机星空app作为杀菌剂的新纪元。继发现福美锌、福美铁、福美双的杀菌活性之后,1935年杜邦公司又发现了代森类中代森钠的杀菌活性,1943年投入生产。60年代后,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杀菌剂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产量最大的一类杀菌剂。 有机杀菌剂到目前为止已有近300个品种相继商品化,取代苯类有五氯硝基苯、六氯苯、百菌清等数十个品种、三氯甲硫基类杀菌剂主要有灭菌丹和克菌丹。50年代以后,有机汞以及醌类、有机锡、有机磷和农用抗生素类杀菌剂都有不少品种实用化。1969年和1970年日本曹达化学公司开发的乙基硫菌灵和甲基硫菌灵是两个最优秀的品种,尤其后者在蔬菜果树上普遍推广使用。60年代日本在开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杀菌剂时,成功地推出了福美胂、田安等有机砷杀菌剂。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杂环杀菌剂中,出现了一批良好的内吸性杀菌剂。 内吸性杀菌剂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际是以1960年尤尼罗伊尔(Uniroyal)公司发现萎锈灵的内吸杀菌活性为开端的。1966年萎锈灵和氧化萎锈灵同时商品化。后来,相继出现了苯菌灵、十二吗啉、甲基硫菌灵、嗪氨灵等。70年代以三唑星空app为代表的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受到普遍重视。但上述内吸杀菌剂都对卵菌的许多重要病害效果很差。1977年瑞士汽巴—嘉基(Ciba-Geigy)公司成功地开发出防治卵菌所致病害的优良内吸杀菌剂甲霜灵。不仅药效高,用量少而且有双向传导性能,使内吸杀菌剂进入广泛使用的新阶段。中国是使用元素及无机药剂防治植物病害很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多种著名著作中有记载(见农药发展史)。50年代应用最多的仍是无机杀菌剂和铜、汞制剂。取代苯类如五氯硝基苯也得到了应用。60年代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和有机砷制剂得到广泛使用。70年代开发出多菌灵,并发展成中国生产量最大的杀菌剂品种之一。同时,中国的农用抗生素井冈霉素在防治水稻纹枯病上也普遍推广应用。80年代以来,诸如有机磷的稻瘟净、乙磷铝;杂环杀菌剂中的三唑星空app、三环唑、稻瘟灵;取代苯类的甲基硫菌灵、百菌清、甲霜灵等许多优良的杀菌剂都进行了推广应用。